【選繪本小指南】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書,還是爸媽挑適齡的書?用心理學家Vygotsky的「近側發展區」概念來思考

又到了每個月例行去書店挑繪本的日子,這次到了「花栗鼠繪本館」

店員很親切

一進門後在基本的體溫量測丶酒精消毒後

會邀請孩子一同來看書

低下身子,和孩子在同樣的高度

開始朗讀繪本,吸引孩子注意

但有些孩子對於新環境丶新事物需要較多時間熟悉

屬於趨避性偏僻的類型(這有機會可以再談談如何引導這類氣質的小寶貝們)

這也沒關係,爸爸媽媽陪同在身邊,一樣能進入繪本世界

我在一邊選書的過程中,聽到一個媽媽跟店員尋問有沒有火車的書?🚅

因為孩子幾天前一起去搭了普悠碼,所以瘋狂的愛上了

(挑生活經驗相關的繪本也是很好的選書方式)

店員找到了兩本

媽媽拿到孩子面前,讓他翻翻看看

看到第一本書,孩子說:這是普悠瑪!🚅

眼睛定定地盯著書中的畫面,興奮不已的心情猶如再次搭著普悠碼,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踏青的美好時光

爸媽也很興奮地回應:對!是我們一起搭的普悠碼耶!你看起來好喜歡

其實當下媽媽是把那個喜悅分享給爸爸,說:你有沒有聽到?孩子自己說那是普悠瑪耶!

所以上面那句台詞是我自己改的,我內心的劇本是:因為注意到孩子興奮的情緒,我當然也要誇張的回應他囉!

這可以延伸討論到我們的情感教育:其實華人父母比較內練些,對於情感的表達比較少,我自己回想童年的經驗也是如此,雖然已逝的童年不可追,但我現在也開始學習更觀注和父母之間直接的情感互動,比如一聲:爸丶媽!謝謝你,我愛你!簡單幾個字,說出口之後,雖然大家一開始都會覺得害羞,但幾次之後,好像嘴巴有吃糖般,都開始會狗腿了呢!

這時媽媽也遞上另一本書讓孩子看看

但這次孩子就沒有太大的反應

不過媽媽蠻喜歡這本,跟爸爸說:這本比較適合孩子的年紀,另外一本似乎太難

那到底要選擇孩子喜歡的?還是爸媽認為適齡的呢?

這時爸媽安靜了下來,我想是在腦中開始天人交戰,像日本節目「料理東西軍」那樣:今天,你要選哪一本?


後來,挑了孩子喜歡的那本

其實,我很開心是這個決定


參考心理學家Vygosky之ZPD理論

為什麼我覺得很高興?

這邊可以用教學心理學領域裡,和鼎鼎有名的皮亞傑(Piaget)同一年生的俄羅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(Vygosky)之理論來解釋

其中一個理論是近側發展區(ZPD,zone of proximal)

可以理解成:對孩子而言不會太過簡單,又不會太難的能力區域

其實是在孩子能力範圍,但尚未穏定發展出來,尚未精熟的能力

只需要外力介入丶支持,在好的社互動品質中提供鷹架(scaffolding),即能協助孩子發展出穏定的能力

這部分正是教師丶父母可以著力的區域,提供一些提示策略,支持孩子從無法獨立完成到可以自己獨立完成✅



一些選繪本的小心得

我自己選書,其實不會以橋樑書丶分齡選書的概念作為準則

書挑的好的話(應該說好的書本),從0-100歲都可以看,端看閱讀者本身怎麼讀

如果是帶共讀的話,在於帶領閱讀者本身怎麼調整自身策略,以協助孩子能投入閱讀活動

有一些挑書的大原則

除了挑文字內容(劇情推衍是否吸引人丶文字流暢度⋯⋯)丶視覺內容(主題是否聚焦丶圖文的連結性是否足夠⋯⋯)

再來就是個人取向

「我喜歡」,是很重要的關鍵

為什麼?

因為喜歡,而產生了翻書的動機,使你一看再看,百看不厭

這時就形成學習的基本要素了:重複學習

從認知神經科學來解釋

一個新的事物,代表在腦中的神經突觸之間沒有連結

如果從不會到學會!代表神經突觸之間形成穏固的連結

要怎樣讓突觸可以連結?可以把建立連結,想像成要在腦中蓋一座新的橋

只學一次就可以學會嗎?那很像神經元們只工作一天,其他時間罷工,可以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成效不彰啊!

所以需要經驗重複累積,讓神經元們每天都上工,這樣橋就能很快蓋好了!就是學會了!


下次去挑書本時,倒空自己,不用強調一定要從書本中獲得什麼(知識丶啟發丶自我提升⋯⋯)

讓感覺引導你,書會來跟你建立連結

你也會愛上你選的書,帶回家後也愛不釋手

(如果家中有很多放到長灰塵的書籍,你不想看,孩子也不喜歡翻,那真的可以重新回顧一下,平時自己是怎樣的挑書模式呢?有沒有可能挑到真的很喜歡的,再購入呢?)

最後,也放手讓孩子試著去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吧!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