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3歲小孩開始叛逆,這個不要!那個不要!讀John Gottman《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》

正常孩子在1-3歲之間,可能會出現一次很像叛逆期的階段
其實是因為自主意識開始發展出來
變成較倔強的全新樣貌(在父母眼中:進化為小惡魔模式😈)
會很常說
「不」「不要!」
「我的!」「我要自己(做)」「我做!」


如果化做孩子的心聲可能是這樣:

我喜歡自己動手做,
我要自己收玩具丶自己穿襪子、我要幫忙開電燈

我不要別人幫忙,雖然我會做很慢,但我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做做看。
如果有人幫我的時候,我會不太開心,
我會說:「不要!」,因為我會說的話還不多。

就算我襪子穿錯邊丶玩具少收到一兩個,
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有動手最有成就感,
我喜歡被稱讃:你好棒!你是小幫手!


孩子想要自己做是好事,這是自主開始建立的好時機
但有時趕時間丶或有些時候並不適合慢慢來
似乎就無法事事都順著孩子,
但一出手幫忙,或阻止孩子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
這時怎麼辦呢?
以下讓大家看兩種選擇下,引發的不同結果!

1. 順孩子的意,小孩不生氣丶不哭丶不鬧—>解決情緒,但行為沒解決
下次小孩繼續用哭的這招,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丶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

2. 不順孩子的意,小孩會生氣丶哭鬧—>要求了行為,但情緒不知如何處理
孩子的情緒,讓父母好焦慮丶好煩燥

那到底先處理「情緒」還是「行為」?

試想自己這一週以來最生氣的是什麼事
生氣的當下有好好處理事情嗎?
還是
等冷靜下來了,才開始處理事情呢?
所以,答案是?





「先情緒,再行為」
對!大人是如此,面對孩子,道理相同
(沒道理大人跟小孩都是人,卻有不同解決法吧!) 


📚推薦閱讀:John Gottman《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》
The heart of Parenting: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

首先
父母要擔任孩子情緒的嚮導,做以下2件事
1. 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
「你很想要這個娃娃對嗎?所以姐姐不借你,你很生氣」

「你不要穿唐老鴨的襪子,要蜘蛛人的襪子,對嗎?」

2. 接納所有感覺
「下雨了,不能去公園玩,你很難過,是嗎?」

「你想自己穿完襪子,不想媽媽幫忙,對嗎?」

再來才是
引導問題解決方法:處理行為,規範行為
「我知道你非常生氣,但是不能動手打姐姐,姐姐會受傷丶手會好痛」(制止攻擊人的行為)

「我知道你想自己穿好兩隻襪子,但阿嬤在外面等我們很久了,我們要快一點哦!」


日常生活中就能時時刻刻練習處理這些情境
😠針對各種「不要」😄提供選擇
「你要玩車子🚗還是拼圖呢?」
(把主權交給孩子,但孩子若選擇了就要練習接受)

😠針對各種「我的!」「我要自己做」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輪流丶分享

「一起玩這個積木好嗎?積木好多唷!我們一人一半,一起玩吧!」
「你穿左腳,我幫你穿右腳,一人一邊,這樣很快穿好就能跟阿嬤一起出去玩囉!」

日常大大小小考驗
除了是磨練孩子成長的好機會,
對於父母也是一種新的磨練,不是嗎?
把握這樣彼此成長的機會
牽起孩子的手,一起手牽手,邁向成長之路吧!

留言